外资巨头加速布局 上海成国际资本避风港

全球因为疫情蔓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桥头堡”,上海的开放进程从未减速。

目前,国际巨头搭乘中国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列车,正积极寻求在券商、资管、保险等领域的绝对控股。例如,瑞银、野村、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已实现了对在华合资券商的绝对控股,且总部多数位于上海。今年4月1日,资管巨头贝莱德与路博迈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主体同样位于上海。正是自这天起,中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迎来新里程。

除了金融服务业外,外资更是加速布局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外国投资者持有近1.9万亿元中国境内股票、2.3万亿元债券。由于疫情来袭,一季度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而中国境内市场则被外资誉为“稳定器”(stabilizer)和“避风港”(safe haven)。多家外资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开放中的中国股、债市场经受住了全球动荡的考验。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增配趋势将持续。”也正是由于中国资产在逆势中展现出的韧性,以及与全球资产的较低相关性,有助于分散全球投资组合的风险,因此,外资的配置确信度也在提升。

外资巨头加速控股,坐标上海

目前,加大在沪在华投资已经成为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共识和选择。同时,上海也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高效的服务举措招商稳商。

例如,允许外资资管机构以一个主体申请开展WFOE PFM(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中的一项或多项试点资质并办理产品备案;将原有的分批开会评议制度简化为线上提交申报材料,实现“即申报、即受理、即评议”;同时还在机构范围、投资领域、外汇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这些举措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国际资管机构来沪展业的便利程度。

目前,上海共有72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获得QFLP试点资质,44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获得QDLP试点资质,全球排名前10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沪设立机构并开展业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25家WFOE PFM中,有24家落户上海。

“对于这些顶级的金融巨头来说,发达市场基本饱和,后续的增长点就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因此,暂时的高投入并不是这些瞄准长远的外资所在意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及时加码中国市场,未来这些巨头可能还会在自己的主场失去竞争力。”某大型外资行高层对第一次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美国最大的全能型银行摩根大通对中国“All In”(全盘加码)的态度就展现了外资对开拓中国市场的决心。

2020年3月20日,摩根大通宣布由摩根大通控股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正式开业,坐落于陆家嘴的上海中心,业务包括证券经纪、自营、证券投资咨询以及证券承销与保荐,集齐四块主要牌照;4月3日,摩根资管宣布,将拟收购取得合资企业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至100%。因此,摩根资管有望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公募的外资资管公司;4月29日,摩根大通宣布,旗下期货和期权业务已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申请,有意将其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持至100%。

至此,摩根大通已经基本在以绝对控股的四个主体(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管)在华展开全条线业务,足见其“中国雄心”。摩根大通是美国最大的全能型金融服务集团,但由于中国的监管要求分业经营,因此其在华通过数个法律实体展开业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早年的加码公司业务的主攻导向有所不同,如今大型外资投行都愈发关注中国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衍生品则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也是外资最具优势的部分。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也表示,未来,为中国市场提供创新产品也将是外资的发力点。当然,这取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的节奏。目前,LPR(贷款报价利率)的IRS(利率互换)、期权业务已经启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被批准参与国债期货市场。

中国股债显韧性,外资持续增配

转视金融市场,随着中国股、债不断被纳入国际主流指数,外资也开启了增配进程,通过陆股通、债券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持续不断。例如,目前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占比已达10%,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也已匹敌中国公募基金和险资。而这一趋势才刚刚开始。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在岸资产总额达到6.4万亿元(合9000亿美元),其中包括1.9万亿元股票、2.3万亿元债券、0.9万亿元贷款和1.3万亿元存款。

尽管一季度全球市场出现抛售,但与其他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相比,境外资金从中国境内债券和股票的流出规模一直不大。今年3月,在岸债券流出200亿元,远低于2016年1月创纪录的770亿元;3月创纪录的近700亿元北上资金流出A股,但这只持续了很短的几周,外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4月强劲反弹,净流入约530亿元。此外,初步数据显示,4月,通过中国中央存款清算(CCDC)平台,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规模达433亿元。

外资之所以称中国为“避风港”和“稳定期”,标普道琼斯指数研究部亚太区主管陆巧儿(Priscilla Luk)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A股相对强劲的表现缓解了标普道琼斯新兴市场指数的跌幅(一季度跌24.61%),但标普新兴市场除中国外BMI指数一季度跌幅高达32.8%。去年,标普道琼斯新兴市场指数以25%的纳入因子纳入A股(占7%的市值权重)。

此外,中国“五一”假日期间海外市场剧烈波动,而中国市场在节后的第一个交易周再度展现韧性,上证综指逼近2900点,当周北上资金流入近30亿元。 “自3月23日MSCI ACWI全球指数触底以来,国际投资者已开始重新参与中国市场,这种迅速的逆转与我们的观点一致,即3月创纪录的近700亿元的月度资金流出主要是由于全球避险、极端抛售所致,而不是投资者特别看空中国市场表现。”法巴亚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吕成(Jason S.Lui)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有序恢复,4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8,尽管较3月小幅回落,但仍超出预期的50.1,维持在荣枯线上方。同时,非制造业PMI从3月的52.3升至4月的53.2。餐饮业也在恢复中,家庭消费品零售额提高,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建筑活动加快。一些机构预计,中国的内需将进一步恢复。

“在外资看来,开放中的A股承受住了全球市场波动的洗礼,尽管资金出现短期流出,但长期北上资金净流入的态势只是刚刚开始。”吕成称。

未来,中国金融再开放的背景下,上海要进一步吸引外资,不仅需要更加开放其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更需要使其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国际接轨,例如完善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工具、允许外资自主选择ISDA、NAFMII主协议、允许外资与中资机构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时使用终止净额结算制度(Close-out Netting),这些都将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资管中心创造积极和必要的条件。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金融市场

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限制正式取消 增强中国资产“避风港”功效

2020-5-24 22:05:02

股票金融市场

巨丰投顾:科技股再次强势回归

2020-5-26 23:18:3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